Maurice的精神分析师说,England has always been disinclined to accept human nature。human nature,虽然已经成为电影题材的大俗,却正是我看这个电影从始至终的感觉。几乎所有人都在或多或少地拒绝某种人性,从而服从于社会压力这另外的人性。而人性的自相矛盾,比起抗争命运失败的经典悲剧,能产生更压抑的悲剧感。
就像Maurice在划船那场戏里讲的,腐国人民总要有个一致的信仰体系来维护社会秩序,好比the Redemption和the Trinity(纵使他自己并不比Durahm更相信这些东西)。只要避免思考和质疑,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甚至自我洗脑,从而顺应社会的信仰,来逃离孤独甚至流放。从小总是中规中矩的Maurice在遇到Durahm之前是这样,遭遇Risley入狱打击之后的Durahm更是这样;但Maurice在Alec的启发下选择了诚实,而Durahm亲手在自己眼前放一个钟摆来催眠自己。最后诚实的人找到了真爱,自欺欺人的人抱憾终生,倒是浪漫主义的观众喜闻乐见的结果。
本人不学无术,以至于总是在听说“柏拉图式的”某某时一副鄙夷的样子甩过去,从没有仔细想过柏拉图怎么会关心这样虚伪的问题。看了Maurice之后才恍然大悟,古希腊的先哲跟我们的老祖宗一样重男轻女,“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怎么会就交配这种工具性的东西喋喋不休呢?人家明明主要是在讨论男人之间的爱究竟怎样才崇高而道德嘛!
于是今天去翻了翻《会饮篇》(备受争议的敝校教师王晓朝的译本),苏格拉底的清谈开始于将爱与善恶和美丑剥离开来,也就是我们颂扬爱,并不因为它是善的或美的,而因为爱本身值得颂扬,好比
“节制确实被定义为控制我们的快乐和情欲的力量,而世上没有一种快乐和欲望能比爱情更强大……控制我们情欲和快乐的爱神就可以视为节制本身。“如果说我们推崇善是因为它让人类社会的其他成员受益、推崇美是因为它让人产生独立于功用的愉悦感,那么推崇爱大概就是因为它的真实感和力量感。而既然爱的道德在于追求心灵的美与和谐,女性又不能从生儿育女中抽身出来修养学识,没有任何精神可言,那终极的问题就必然是由精神相通而相爱的两个男子要不要分享彼此的身体。柏拉图的答案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柏拉图式的“。这本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我们长期的误用和不假思索已经曲解了platonic这个词的意思。
Durahm带着很多同样饱读诗书的人都有的对古希腊精神的神往,把自己的爱严格地按照柏拉图描述的样子雕琢,游历年久失修的希腊而产生的幻灭最终让他连这柏拉图式的基情也放弃了。幻灭的罪魁祸首,其实还是起初的幻觉,Durahm贴切代表了我等自欺欺人的伪善者面对的窘境。但我们仍然可以被爱神眷顾的Maurice所感动,因为爱的真实和力量(好恶俗啊),而真和力量、尤其是力量也是人类自古以来就莫名崇拜的。我不知道其他观众的感觉,但当听到那句台词从Maurice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我literally浑身都颤抖了——"I am flesh and blood"。
——————————————————————————————
忍不住再推荐一下,此片值得长久收藏,因为
一,证明了英国人穿秋衣,还穿秋裤
二,记录了探长年轻时正面全裸的美貌
E·M·福斯特( 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他曾十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有五部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他不但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同时又是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作家之一。
最先有幸接触到福斯特的作品是因为詹姆斯·伊沃里导演的福斯特的一系列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莫里斯》《霍华德庄园》这三部经典影片,而后去看了改编作者的一系列原著作品。
在福斯特的其他五部小说中,无不体现出了他纯熟的笔法与叙事技巧以及逻辑的完整性,然而在阅读《莫瑞斯》一书中,其中的一处逻辑的漏洞引起了争议,克莱夫仅仅因发烧后去希腊旅行后,回来便转变了自己的性向,与莫瑞斯提出了分手。在小说中,福斯特对克莱夫这一突兀的转变含糊其辞, 既将其描述成“生命本质的无端变化”,又多次暗示这种转变背后所隐藏的自我欺骗和刻意伪装。这一解释,使许多读者困惑不已,觉得说服力不足,对此,一些将该问题视为创作过失的批评家直接把矛头指向了福斯特本人,认为应当将克莱夫形象的断裂 性和前后矛盾性归咎于福斯特在写作过程中的随心所欲和缺乏距离感。
在阅读了相关书籍与了解一些知识背景后,我对此做出来了一些浅薄的见解。小说中的克莱夫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剑桥大学等英国文化圈里普遍存在的一种知识分子同性恋类型。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并非个人追求与社会规约之间的矛盾,而是个人思想与古典哲学和柏拉图美学之间的信奉和实践关系。
莫瑞斯与克莱夫同作为剑桥大学的高材生,相较于莫瑞斯,克莱夫总是对各种哲学,宗教侃侃而谈,信奉古典主义与柏拉图美学,与剑桥与莫瑞斯的相处的时光中,一度认为两者为“同路中人”,反而,相对迟钝的莫瑞斯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暑期读了克莱夫向他推荐的柏拉图《会饮篇》后,也懵懂不知,以致于在克莱夫在期望两人心有灵犀后向他表白,他震惊之余脱口而出:“胡说八道!”在两人打破之前内心的桎梏在一起时,每每莫瑞斯想要与克莱夫亲密时,克莱夫总是用他的柏拉图式的恋爱观念来表示拒绝。
事实上,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思想在为克莱夫的同性恋倾向提供当时唯一可循的道德辩护的同时,也使他将精神和理性得高于物质和欲望,并为无法在同性恋 关系中实现精神与肉体的分离而感到痛苦。在柏拉图哲学里,“不会惹恼神或人的方式”是将精神与物质分离开来,并把由物质形态美所引发的爱上升为对精神的爱。因此,在柏拉图思想的引导下, 克莱夫学会了如何“充分克制自己 ……并用友善的关系来融洽地接替禁欲”。
这一段,克莱夫与莫瑞斯的对话也发人深思:
“……你起初看上了我的哪一点 ?”
……
“喏 ,看上了你的美 。”
“我的什么?”
“美 ……我曾经最爱慕书架上方的那个男人。”
“一幅画嘛, 我是可以理解的”莫瑞斯瞥了一眼墙上的米开朗基罗说。“克莱夫,你是个可笑的小傻瓜。你既然提出来了,我也认为你美。你是我迄今见过的惟一长得美的人我爱你的嗓音,爱与你有关的一切,直到你的衣服 ,或是你坐在里面的屋子。我崇拜你。”
显然,虽然克莱夫和莫瑞斯都谈到了对方的美, 但他们所指对象的概念却是截然不同的。在莫瑞斯眼里,美是外在的、物质的、属于具体事物的一种特性 ;而对克莱夫来说,美则是抽象的、精神的 、是由具体形态所引发但最终脱离具体形态的一种理想状态。面对莫瑞斯对美的“误解”,“克莱夫的脸变得绯红” , 并提议换个话题。“但他不曾换话题,却把它发展到新近感兴趣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了:欲望对我们的审美能力究竟产生多大的影响。”细察克莱夫对 他与莫瑞斯的同性恋关系的主导过程可以 发现,这俨然是一次严格遵照《会饮篇》关于美的追求的论述来进行定位和操控的实践行为。但与克莱夫的理想事与愿违的是,随着他和莫瑞斯恋爱关系的逐渐发展,他们各自所崇尚的精神美和物质美也愈加 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 。后来,当克莱夫“分辨不出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精神”时 ,他便忽然“恶心地昏了过去”。
此后,他便去了希腊,这一古典主义萌芽之地,他做出了调整,经过调整,克莱夫改变了先前认为“女人甚 至理会不到有肉与灵协调一致”的看法, 并 在异性恋关系中看到了更契合柏拉图思想关于“爱的本质”和“美的追求” 的地方。克莱夫认为,“女性也许会见怪或忸怩作态,但她们是大度的,并欢迎他进入彼此在精神上美妙地交流的世界。”而后来克莱夫的婚姻生活中的妻子便是如此克莱夫的妻子安妮“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没有人教过她何谓性……他从未看见过她的裸体,她也没有瞧见过他的,他们无视人的生殖机能与消化机能……他们在与日常生活不相干的世界中结合”。显然,对克莱夫来说 ,妻子这种无知的“教养”恰好满足了他对“有节制而优雅的理想婚姻”的追求 。
因此倘若说克莱夫与莫瑞斯的恋爱过程是一次追求“绝对美”和“理想爱”的失败尝试,那么克莱夫的异性婚姻就是柏拉图爱情模式在维多利亚式婚姻关系中的变相实现。后来,当莫瑞斯告诉克莱夫他与阿列克之间的肉体关系时,克莱夫仍然坚称“毫无疑问———把男人之间的关系正当化的唯一理由,是它终属于纯粹的精 神恋爱”。
这一初恋的悲剧,深究而来,或许便是一场精神恋爱的失败吧!
最后问个小问题,在二十世纪的欧洲,为何男子抽烟前会将烟头在烟盒上敲几下呢?难道是因为手卷烟时代,这样敲击可以将烟草更集中于烟头吗?(这是我的一个奇怪的观察点,因为莫里斯也是这样抽烟的,在其他电影中我也有这个发现。)
最后一幕,当Clive走上前,欲关上最后一扇窗,映上心头的却是几年前在剑桥读书时的情景,不曾动身一同前往,于是挥手告别。而此刻眼睛所流露出的不止是怅然,因为自此心间有了一道永久的缺失。
反观片头,也曾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或许你可以说它交代了Maurice的家庭背景,甚至解释这样一个Maurice的成因。站在全片的角度来看,即使有意与后面构成反差或呼应,也终究觉得这片头是那么无关轻重。电影的前半部分清新隽永但隐忍克制,后半部分似乎粘稠紧张却让人心中有快意。
电影结束后,我的思绪也还停留在前半部那段青涩美好时光里,看着这些骄傲,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穿梭在古老的校园里。周身的气息里是友谊,或者不知所起却一往而深的爱情,令相似的灵魂不能自已。
他们两人都曾半睡半醒,但终究是Clive更先知先觉一些。相遇之后,就对两人的关系处于一种引导的地位。你看他悠然弹奏着钢琴,Maurice却在一旁兴奋的不能自已,待到他自己弹奏时,那急促的琴声里,分明有着情欲的张力。Clive每每主动出现在Maurice的房间里,说话时常有种漫不经心的腔调,一旦认真起来便是王尔德式的惊人语。这些都对Maurice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的确,Clive 是危险的。在这里,我不得不说,年轻的Hugh Grant 将Clive的迷人不羁,羞涩笑意,飘忽闪躲的眼神,欲迎还拒的心思,演绎的丝丝入扣。
在许多的故事里,都能觉察到,短暂的分离是感情最有效的催化剂。第二次假期,两人都尝到了想念的滋味,重聚时不自觉的抚摸或者深深相拥这些,都远远不够,于是Clive一吐衷肠,这却让Maurice乱了一时分寸。直到夜里,我们后知后觉的Maurice越窗而入,送上一吻来回应Clive,然后匆匆离去。你才觉得心里有了一思笑意。此时便能猜到,这之后,爱得更勇敢,更猛烈的必会是Maurice。
两人郊外玩耍时Clive不时的拒绝,或者说对柏拉图之恋的维护,及至后来,Risley被捕后Clive心中顿升的悔意与行为上的远离,再然后娶妻,走上仕途,那个年代这些在多问发生似乎都合情合理,旁人也只得叹息。而Maurice还在缓慢地认识自己,迟疑地不知道该睡去或者醒来。
可面对着英伦乡间这般清新的精致,怎么也不愿相信两个俊朗年轻人间的爱情只能发于此止于此了。
婚后的Clive蓄起了胡须,收起了一些不羁,笑容里也不再是羞涩,俨然已是位更迷人的绅士。依然克制地爱着Maurice,渴望着每年为数不多的相见,却也忍受着灵与肉的分离。我并不觉得怨恨他,只是惋惜,特别惋惜。此时的Clive,每每让我想起《断背山》里的Jack,他婚后的形象倒是与这时的Clive极为相似,不说那胡子与笑意,连那种故意表现出优越感的语调都如出一辙,或许Jake在演绎Jack的时候,有意参考了前辈Hugh Grant。
不曾想到,会有那样一位侍者Alec,能够全然知道自己想要,勇敢地爱上主人的朋友。在他纠结苦楚的夜里,越窗而入,共一夜缠绵。即便这只是一夜缠绵,对于Maurice的真正自我认识都是极关键的,更何况这是两人灵肉合一的爱情序幕呢。
Clive不是什么小人,Maurice也不是圣人,Alec这个角色的讨喜和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
回想起乡间,青葱草地上,Clive曾对Maurice说,“要是你丢下我的话,我将半睡半醒地度过余生。”可竟是他主动丢下他,待知道永远失去他后,已是连半睡半醒都不能。半睡半醒是人之混沌空白时,佯装睡去或者睡去或许意味着能逃避着许多,却也终归失去了许多。醒来,终究要面对,面对最真实的自己,面对真正的人生,没错,这正是生之意义吧。而他们终于都有了自己的选择,有人睡去,有人醒来。
翻了翻评论,无一不对年轻时的美人休失去了恋情而扼腕叹息,对于后来出现的scudder评论聊聊。果然是我的点不同么= = 神经大条,没啥慧根的我看电影从来看不到什么炉火纯青的演技或者什么青涩动人的眼神。真正打动我的时候,是从scudder出现开始。那个从阿根廷来的莽莽撞撞不服管的男孩子,和管家顶嘴“Mr.Hall is a gentleman”的男孩子,大雨天为了多看maurice一眼而被奚落还不肯走的男孩子,努力写了封信后在自己最爱的船库等了maurice两天的男孩子。同性故事中,我想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两人看似天差地别内里却如一人的感觉。那是个地地道道的英伦绅士,另一个却是从阿根廷来的什么都不懂的小子,说着语调奇怪的英文,得知自己将举家离开之后竟然摸索着坐火车来到伦敦,只为了告别。在他懵懵懂懂拿着火车票,经过检票口,因初次坐车不懂规矩而一瞬间不知所措的时候,我的心被柔软地撞了一下。
年龄地位阅历的悬殊使两人最后的happy ending看起来如此童话。两人的感情似乎也只源于那单薄的肉欲。欲望退去后的maurice怀疑alec,进而害怕受到威胁,那尖锐带着现实的苍白。可是我却觉得,alec和maurice才拥有相同的灵魂。
并不是clive和maurice那样并肩走过学府幽美的小径,划着船讨论诗句或合弹一首彼此听懂的钢琴曲才叫soul mate。领悟对方的举手投足,并不代表能窥进对方的心底。灵魂伴侣应该是,虽然是这漫长人生里不同的两个个体,却追逐着同一的渴望。clive和maurice都彷徨过各自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clive要的是贵族式的安稳人生;maurice的彷徨贯穿始终,最终他和alec选择了同样的东西,他们对于人生都如此执着又简单。那就是有这么个人陪伴在身边,就此足矣。无关年代,也无所谓现实的阶级,古往今来的情侣或志趣相投而自然而然地在一起,或相差巨大却抵不住对方的吸引,无论起始与过程如何,归宿总与这一份clive和maurice的矛盾有关。两位绅士和彼此的吸引,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在一部时间静止,雨声伴着惆怅,情愁染上昏黄的英伦风老电影里,岁月仁慈,maurice和他的情人会一直在一起。
关于clive和maurice,还有他们那段最美的时光,都会珍藏在彼此的心里吧。clive说,失去你,我的余生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这是全剧里最动人的一句情话。clive的爱也许不比alec少,只不过他还有那么多alec没有的东西,身份,工作,体面的庄园和家人,在那个时代的英格兰,这些是他必不可少的生活的意义,也成了他的爱情的负累。就像他劝maurice时说的话,“我们的人生里除了爱情,还有很多美好的其他东西”。有时就是这样,明明两个如此自然地就能融洽在一起的两人,最终却不能携手。并肩一同渡过人生中最轻松最肆无忌惮的日子,之后不知不觉间两人都长成大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去向别人的怀抱中。他之于他,是最美丽的曾经;他之于他,是最憾恨的永恒。美丽却隐秘的爱情,最终只能消逝于青天白日的阳光下。随着那一段段他们曾谈论的未了的钢琴曲和诗句。因为世间最被人心心念念的,便是这份求不得和已失去。
不觉得Clive就是该被谴责的那个人,好友残例在前他的害怕是正常,同时他可以退缩可以懦弱,他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整部影片的主线可能是莫里斯的成长转变,从出口伤人不知收敛的小年轻到成熟稳重冷静自信的帅大叔,从码头下来势在必得的笑太迷人了,敢爱敢恨才能拥抱爱情。
我最爱的电影之一!喜欢英国人处理感情的含蓄。
首先,休格兰特居然是男三号(被他曾经的美貌shock到了)。其次,从头到尾都很优美。最后,阿根廷情人魅力略显不足。
不觉得克里夫是gay,只是嘴上说说吧,没看出来他有多喜欢莫里斯。演亚力克的演员没演出来他是gay。相比下莫里斯太可怜了,感觉就像他被俩直男耍了……
1987年怎么拍得出这么高级的同志片,不容易啊,要加一星。男主角演得好棒哦。细节丰富,镜头和台词暗含好多信息。最后一组镜头,休格兰特进屋,管家问话,关门,休格兰特回房亲吻妻子,妻子眼神的变化,休格兰特逐扇关窗,每个镜头都是隐喻。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看到最后一部分时我好怕好怕是个悲剧...以至于我直接跳到结局确保没有苦逼戏才倒回去继续看。在爱情之外更有趣的是90年代初英国社会的缩影,算是同志片中的神作了吧,剧本表演以及各项技术环节都趋近完美。
勇敢的人得到了他前途未卜的爱情,懦弱的人得到了他安逸虚弱的人生
哦哦哦,男演员就应该在风华正茂的时刻去拍部gay片作为人生的纪念啊啊啊!
我就说嘛,有钱人恋爱起来磨磨唧唧虚头八脑没劲透了,穷人的爱情才比较动人,因为豁得出去,而且更需要爱。
打开他的心房却抛弃而去,还好他的心房有人进去了,而你,只能忧郁地看着那扇关不上的心窗。
电影在处处保留福斯特原著风貌的同时将细节改编得精致惟美;精神恋爱到灵肉合一的转变过程更加自然动人。每个分镜都流淌着美,百转千回的爱情如饮醇酒。不谦虚的说:我不认为有人能在这片字幕的翻译上比我更加的——接近完美
那时候,休格兰特年轻羞涩地滴水啊。。。
有没有10颗星?我要打10颗星!James Wilby细腻而又大胆,高雅而又热烈,完美!Rupert Graves就像一只等爱渴望爱的漂亮小兽,被他当时的boyish good-looking杀到了。板球眉目传情和船屋热吻情定终生看得我太基动了。
我发誓,我从没想过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能够拍得这么纯洁美好,让人一咏三叹,唏嘘不已。年轻的Hugh Grant青春俊美,在剑桥草坪上与莫里斯的一吻,胜过多少日后的风流。
如果你丢下我,我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余生。最高段的告白,最甜蜜的威胁,最难料的一语成谶。
最后谁得到了,谁失去了。PS:剑桥和牛津已经成为各种英国文艺片里的搅基圣地了有没有!!!PPS:那时候的Hugh Grant美到你伤不起啊!!!
细致平缓,忧伤弥漫。权欲和感情是一对永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种选择一种命运。最终,Maurice和Alex突破阶层在一起,clive永失所爱。 英伦风情古典雅致
现在应该已经很难看见这样的电影了吧,莫里斯这种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偶然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最终能勇敢并幸运地忠于自己的故事,该被拍得多么轰轰烈烈,但这部电影就像那缕初夏的阳光,温暖但不刺眼,哪怕很短暂,曾温柔地存在过,就不必把它视作遗憾了。#4K修复 美如画...
“1885年英国颁布了完全禁止男同性恋的法令,同性恋情被指亵渎行为。1897年E·M·福斯特进入剑桥大学读书,莫里斯故事雏形由此孕育,直至1971年才得以发表,1987年电影《莫里斯》被搬上银幕…百年情仇,英伦风雨路” 只是剧情太慢、太不跌宕、太不抓人。文学化的故事讲述,很难静心看完。
一蓄鬍子就道貌岸然了,鬍子代表偽道德,這個象徵蠻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