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视频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注:文章摘自互联网,窃以为有参考价值。
发生于1938年3月至4月的举世瞩目的台儿庄战役至今已经过去76年。漫长的76年过去,人们才渐渐明晰了当年发生的真实事情。这其中,汤恩伯居功卓著,却一直以来饱受诬责。这应当是很多误读中最不可原谅的也是最让人瞠目的误读。 事实上,误读不成其为误读,而是撒谎。 汤恩伯这个人一向是国民党中央军的嫡系主力将领,至始至终受桂系李宗仁排斥和诟病。在李宗仁的回忆录中,这种斥责有很多处,且大都出自国共决战的关键时刻。直至最后防守京沪杭的汤恩伯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草包司令、忘恩负义之辈!而且从来就没有人为此质疑过! 汤恩伯被丑化被污蔑,背后自然显现的是蒋介石用人不善。这样的指责自然大有市场,历来为党史军史的编撰者所重视。 李宗仁晚年口述回忆录称:台儿庄战役,在孙连仲部损失惨重,急需救援时,他“严令汤恩伯军团迅速南下, 夹击敌军, 三令五申之后, 汤军团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以至李宗仁“训诫汤军团长说, 如再不听军令, 致误戎机, 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汤军团才全师南下。然此时台儿庄的守军已伤亡殆尽。” 李宗仁回忆录里的这段话,被很多著作特别是影视作品所引用,被视为正统和真实。在李宗仁的“指导”下,不仅仅中央军溃不成军,汤恩伯等众多血性将领被“胆小怕事”、“保存实力”、“见死不救”,等等。 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军功何以显著? 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任第20军团军团长,辖三个军,总兵力7.2万余人,装备精良。1938年3月中旬,蒋介石将第20军团划归第五战区,参战台儿庄。 李宗仁给汤恩伯部下的第一道命令是:“第4师先头之一部,应即开滕县附近增援。”第4师随即前往滕县救援,在路上与日军第63联队遭遇,激战于龙山、虎山一带。 3月21日,李宗仁再次命令第20军团“应集中主力于峄县东侧及枣庄西北方焦山头附近一带山地,于3月24日拂晓全线开始进攻,务先击破峄、枣之敌,向临城、沙沟两地附近侧击……”第20军团也遵令,参与峄县、枣庄等地反攻。 显然,汤恩伯部对李宗仁的命令并无抗拒。 汤恩伯之所以未能立即开往台儿庄支援孙连仲,乃是事出有因——汤若径直南下,势必将使所部陷入日军夹击,非独不能支援孙连仲,反将牵累整个战局。故汤恩伯采取迂回战术,消除临沂方向的危险后,才南下台儿庄。此即行政院所说,“汤军团长恩伯指挥主力军队,迂回枣峄等处,侧击敌军,获取胜利之基础。” 以上可知,李宗仁对汤恩伯的指责,属于无中生有。 同属桂系领袖之白崇禧,晚年在台湾接受中研院访谈,曾明确言及:“汤恩伯司令用兵适宜,当敌攻击台儿庄之际,迅速抽调进攻峄县而逞胶着状态之兵力,反包围台儿庄之敌人与孙连仲部相呼应,同时,并调关麟征、周碞二部击破敌人由临沂派来解围台儿庄之沂州支队,于任务完成后,仍回师台儿庄,此为其用兵灵活、合适之处。” 台儿庄战役被贴上桂系标签,李宗仁的作用其实有限。 台儿庄战役开始阶段的滕县保卫战,参战国军为第2集团军第122、124师,此为王铭章指挥的川军。到了临沂保卫战,国军方面为第40、59军,这是庞炳勋、张自忠率领的西北军。 在关键的台儿庄保卫战中,与日军血战的孙连仲所部第2集团军,也属西北军。孙连仲4月5日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说,“……连日激战, 结果第27 师仅余战斗员千余人, 第31师千余人, 第30师2千余人,独立第4旅2千余人。负伤官兵之未退出者, 誓与阵地偕亡, 杀声振天, 足寒敌胆……”战后统计,第2集团军伤亡2万余人,功勋卓著。 汤恩伯非但没有瞧不起这些“杂牌军”,反而主动与他们合作。如在滕县失守后,汤恩伯即命参谋官找到张自忠、庞炳勋,“双方确定了相互通信联络的具体办法,并决定由第二十军团兵站支援庞、张两军步机枪子弹40万发,以补充他们弹药的不足。” 汤恩伯与孙连仲的“里应外合”,更是制胜关键。正如历史学者韩信夫所言,“没有孙集团军在台儿庄坚持阵地战,便没有台儿庄的胜利;同样,没有汤军团在台儿庄侧背的运动战,也不可能有台儿庄的胜利。它们在台儿庄战役中一守一攻,相辅相成。” 李宗仁所属的桂军,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廖磊的第21集团军,奉命在津浦线南段一带坚守,防备、监视日军救援部队。在淮河北岸小胜日军的,是于学忠的51军,属东北军系统。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桂军固有其功劳,但远非主力。 战后论功行赏,孙连仲、汤恩伯、冯安邦等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其他参战将领,被授予四等宝鼎勋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等,被授勋者无一人出自桂军。
拍摄于1987年的电影《血战台儿庄》是非常忠于历史事实的一部战争片佳作,该片还邀请了当时还在世的经历了该场战役的国军将领郑洞国等担任顾问,所以相当还原历史。本文指出一些历史背景和细节,希望有助于观众更好理解这部佳作以及那段异常精彩的历史。
李宗仁、白崇禧合称“李白”,是新桂系军阀的领头人之一。李白以广西为根据地,发展了“御兵于民、御将于学”的策略,在广西发展教育、奖励农商,将广西发展成了当时民国的模范省。(所以本片由广西电影制品厂拍摄)在北伐之后的中原大战,桂系和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阎锡山领导的晋绥军三家联合和蒋介石争夺国民政府的控制权,最后败于蒋介石,在冯玉祥下野,阎锡山躲到大连的的情况下,李白带领桂系剩余3万精兵在其根据地广西摆出和蒋的中央军决死一站的架势,最后在社会贤达的调解下,二派和解,李白加入国民政府,所以在剧中一开始,李白在国民政府虽然分别居于要职,但是和蒋以及黄埔系将领汤恩伯等貌合神离。李白二人在李宗仁担任代总统之前一直亲密无间,所以白崇禧在剧中看到李宗仁一直非常热情,笑容可掬。
张自忠,西北军著名将领,山东大汉参军时因为身材魁梧,浓眉大眼,被冯玉祥一眼看中(片中的特型演员也是非常符合本人),后来张将军表现也不负冯玉祥所望,在西北军逐级高升。在七七事变中,张自忠担任29军第38师师长兼天津市长,隶属于另一位西北军将领宋哲元。经过卢沟桥抗战后,宋哲元被日军蒙蔽转而与日军谈判,最后被叛徒掣肘北京失守。宗哲元和张自忠潜回南京,被全国媒体人民口诛笔伐。所以在片中,李宗仁力主启用张自忠。张自忠后来在抗战中也是誓死杀敌,每战必冲锋在前,后来在枣宜会战中以集团军司令之高阶牺牲在一线,成为我军二战中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领。
西北军是冯玉祥培养起来的军阀派系,西北军以江湖气统帅部队,讲究辈分,注重体罚,重视白刃战。听听冯玉祥和其手下将领的称号“十三太保”充满了江湖气,冯玉祥的十三太保分别是孙良诚、孙连仲、佟麟阁、刘汝明、韩复榘、石友三、张维玺、过之纲、闻承烈、程希贤、葛金章、赵席聘、韩多峰。所以西北军的“大刀队”成为抗战初期令鬼子胆寒的利器,日军还一本正经研究过给士兵配备脖子上的铁箍防止被大刀斩首。在台儿庄后期,西北军经常利用日军不善夜战、夜晚重火力无法展开的情况,组织敢死队夜袭日军。敢死队有时连抢都不携带,只带大刀和手榴弹,取得了意外的好效果。在片中看到,国军白刃战时基本使用的都是大刀。
韩复渠也是出自于西北军派系,是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其粗通文墨,并不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大老粗。后来有许多把山东上一代奉系军阀张宗昌的事迹嫁接在他身上了。韩复渠担任高级指挥官后在中原大战会议上提出和冯玉祥不同的意见,被冯玉祥当场体罚并命令其在军帐外罚跪,让其开始和冯玉祥分裂。后来和变色龙石友三一起归顺了蒋介石。在韩复榘投蒋后不到几个月,韩复榘发现蒋原来承诺的财政支持几乎是一纸空文,韩复榘就有了反蒋的预谋。韩复榘任山东省主席时,在七七事变前一边和日军暗通款曲,一边又反对蒋介石中央政府势力进入山东。但韩复渠和张作霖采取一样的方式,口头上全部答应日军的条件,后来一样都不执行。所以才出现片中的中日交战后,日军代表还来与其谈判。
韩复渠后来为了保存实力,丢弃黄河防线、济南、泰安。当时其正好隶属于第五战区,归李宗仁指挥。韩复渠行为打乱了李宗仁的全部部署,使得李宗仁气愤之极。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时召集韩复渠开会。韩复渠好死不死还询问李宗仁自己该不该去参加。李宗仁于是忽悠他“你去认个错,不就没事了”。后来韩复渠还在会上指责蒋介石“丢失南京是谁的责任”,最后被枪决。
4.孙连仲和和老将庞炳勋
这二位也都曾属于西北军的系统。在日军进攻娘子关战役中,日军占领了娘子关旧城,孙连仲率第二十七师赶赴前线,他严令部下沉着作战,相机歼敌,把战局稳定了下来。但后来在日军优势火力轰击下伤亡惨重。台儿庄战役后,孙连仲参加了徐州大撤退,和第五战区撤退到湖北河南一带与日军拉锯。
老将庞炳勋也属于民国一位不倒翁,其统兵也颇有水平。在台儿庄会战中,其率部守住临沂,顽强阻击住坂垣师团,使得坂垣师团不能和西路的矶谷师团实现数路并进的效果,孤军深入从而被围歼在台儿庄。战后,庞炳勋的第三军团从1.2万人减员到1千多人,减员如此之大,竟然还顽强守住了临沂。庞炳勋在解放战争后在台湾穷困潦倒,和孙连仲在台湾合开饭店为生,传为一时趣闻。
王铭章在清末保路运动时就投入革命,后来一直在川军服役。“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二十年内战之罪愆了!”这句台词是其在台儿庄战役中的原话。王铭章下定了决心,昭告全城官兵, “决心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他还命令将南北城门堵死,东西城门暂留交通道路,也随时准备封闭。师部和直属部队也由西关移进城内,后来藤县被日军四面包围,其实王铭章将军是亲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不幸身中数弹,当场牺牲。而不是片中的自杀殉国。
四川本为天府之国,地理相对封闭,如果齐心协力经营四川可以大有所图。但是北洋军阀时期开始,地方军阀刘湘、刘文辉、邓锡侯、杨辉互相攻伐,争夺四川统治权,荼毒川中20余年,所以有了王铭章将军的那句“内战二十余年”台词。经过反复争夺,刘文辉退守西康。刘湘占领成都。杨辉分占重庆、万县。在七七事变后,川军摒弃前嫌,一致抗日,所以才有了川军出川抗日的事迹。在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建都重庆,四川成了抗日大本营,为抗日出力颇多。有兴趣的可以前往成都的“建川博物馆”观看“川军抗日馆”,里面有详实的介绍。2009年,是滕县保卫战71周年,王铭章的子孙以及儿媳一行14人来到大邑县建川博物馆,代表王铭章98岁高龄的遗孀叶亚华向博物馆捐赠了7块刚从台湾带回来的词匾,其中3块有蒋介石的亲笔题词,分别书写“民族光荣”、“死重泰山”、“烈比睢阳”。
写了2000多字了,本期为《血战台儿庄》电影中诸多易被忽略的历史细节(上),如果观众反响热烈,本文将更新历史细节(下),将重点介绍台儿庄会战的战斗细节、敌我情况、武器装备。谢谢大家。
外国记者: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军队转移阵地的说法已成了失败的同义词。 李宗仁:太原会战,我军曾转移阵地,但十八集团军却在平型关取得重大胜利。淞沪会战,我军也曾转移阵地,可日军为此付出伤亡惨重的代价。 李宗仁:只要我们吸取抗战初期的经验教训,我们完全有把握战胜敌人,粉碎他们的进攻! 李宗仁:以我之见,今日徐州绝非昨日南京。 李宗仁:夫人千里迢迢送来家乡茶叶,无非是在激励宗仁要像保卫家乡那样保卫徐州。 孔老先生(对李宗仁):乘马过街市,信步定人心。 韩复榘:我抄日本人的后路,老蒋抄我的后路。整整一个炮兵旅,一炮没放,全他娘的给调走了! 韩复榘:不是我韩某不抗日,实在是老蒋不仁不义,欺人太甚! 韩复榘:今后,谁敢说我韩某不抗日,我就毙了他! 李宗仁:从今天起,没有我的命令,五战区的一兵一卒不容许任何人随便调动! 李宗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蒋介石:照我们国家现有的物资储备,只能够打半年的!所以对付日本人,能够用政治解决问题的,就决不能采取战略。 蒋介石:既然大家都不要川军,就让他们回四川称王称霸好了! 李宗仁:世界上没有无用之兵,只有无为之将。 韩复榘:我韩某最喜欢直来直去。 韩复榘:如今这个世道,我他娘的看透了!没有枪,什么也王八盖儿! 韩复榘:把老子的队伍打光了,咱们还不如一群要饭花子! 1937年12月27日,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擅自放弃了津浦路北线重镇济南,致使津浦路正面大门洞开,北线日军主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乘虚南下,长驱直入。 1938年1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集第一、第五两战区高级将领在河南开封举行军事会议。 李宗仁(对蒋介石): 只要委员长答应我两个小小的要求,我们五战区很可能打一个不大不小的胜仗。 1、在津浦作战期间,委员长有什么指示请直接吩咐宗仁,千万不要越级指挥。 2、请委员长放张自忠回去率部参战。 蒋介石:从抗战以来,我们一败再败,就是因为军纪不整,各自为政! 韩复榘(对蒋介石):山东丢失是我的责任,那南京丢失又是谁的责任? 1938年1月24日,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在武昌被执行枪决。 1938年1月12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在渤海的崂山湾、福岛两处强行登陆。 占领青岛后,日本坂垣第五师团为策应,矶谷第十师团沿胶济线西进,至潍县转南,循莒县诸城进迫鲁南军事重镇临沂,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从而拉开了台儿庄会战的序幕。 徐祖贻:救兵如救火啊! 张自忠:现在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一切私仇旧怨就不提它了。 张自忠:不灭日寇,自当拼死疆场! 板垣征四郎:支那军队在作战上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被突破一点就会全线崩溃。 徐祖贻(对庞炳勋):张自忠主张以攻代守,强渡沂水,赴敌背后。这样既可以解临沂之围,又可以包抄敌后,歼灭敌人。 张自忠(对徐祖贻): 我军伤亡是大,可日军的伤亡更为惨重啊!我五十九军在苦撑,坂垣师团不也在苦撑吗? 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双方最后时刻的较量啊!请你无论如何代我禀告李长官,批准我再打一天一夜。就是苦撑最后五分钟,我也誓将坂垣击溃! 1938年3月16日,日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不待东南两路日军的配合,以先入关中者为王的骄横气焰孤军南进,直扑藤县。川军122师在王铭章师长的督战下与日军在藤县展开激战。 汤恩伯:淞沪会战就是因为我们逐次使用兵力,把一个师一个师的部队白白地填进去,结果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蒋介石:我们身为军人,要以王铭章师长为榜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李宗仁:诱敌深入,背水一战,这就是我的决心。 孙连仲(对池峰城):日本人的炮火厉害得很。巴掌大的庄子,你把那么多部队投进去,人家一顿炮弹你就垮了,往后的仗还怎么打? 池峰城:娘的!日本人真鬼,冷不丁地给老子来发流弹。 1938年3月23日,日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组织强大火力,在飞机、坦克、火炮的掩护下,两千多名步兵绕过南洛的王郁彬团,经刘家湖向台儿庄大举进攻。 孙连仲:不打破敌人的空中优势,这个仗没法打下去了。 1938年3月27日夜里,孙桐萱部隐蔽前进,成功摧毁了日军大汶口机场。 孙连仲(对池峰城):你想撤退?那就提着脑袋来见我,我提着脑袋去见李长官! 李宗仁(对孙连仲):现在撤离阵地,阵亡将士的鲜血岂不是白流了? 李宗仁(对孙连仲):我现在悬赏十万大洋,你把后方凡是能拿枪的人全都集合起来,组成敢死队。 孙连仲:传我的命令,当兵的打光了,军官们填进去。大家都填光了,老子就来填! 孙连仲:本总司令以成仁之决心,誓与台儿庄共存亡! 孙连仲:前进者重赏,后退者杀头! 敢死队(对孙连仲):长官,眼下咱命都不要了,还要大洋干什么?留着这点钱,等抗战胜利了,别忘了给咱们立块碑就行了。 池峰城(对张静波):在这个节骨眼上,你擅自脱离战场,阵地都让日本人占去了,你还留什么种子啊? 汤恩伯:我们背后已经发现了日军。现在出击,一旦暴露了军团主力位置,我们完蛋,台儿庄也保不住。 1938年4月6日,汤恩伯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严令下,率部从日军侧后发起攻击,于底阁、杨楼地区重创日军坂本旅团,随后进抵台儿庄外围。 与此同时,台儿庄一线守军展开全面反击,日军矶谷师团主力撤退不及,陷入重围。 台儿庄大战结束,我军歼灭日军11984人,生俘日军719人,缴获步枪一万余支、机枪913挺、火炮127门、战车40辆。 击毙日酋福荣真平大佐,伊藤敏雄、奥谷勤部队长,金田幸弘、宫川喜一、市村满少佐。击伤安永、中川部队长。 日军残部逃至易县。
注:文章摘自互联网,窃以为有参考价值。
发生于1938年3月至4月的举世瞩目的台儿庄战役至今已经过去76年。漫长的76年过去,人们才渐渐明晰了当年发生的真实事情。这其中,汤恩伯居功卓著,却一直以来饱受诬责。这应当是很多误读中最不可原谅的也是最让人瞠目的误读。 事实上,误读不成其为误读,而是撒谎。 汤恩伯这个人一向是国民党中央军的嫡系主力将领,至始至终受桂系李宗仁排斥和诟病。在李宗仁的回忆录中,这种斥责有很多处,且大都出自国共决战的关键时刻。直至最后防守京沪杭的汤恩伯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草包司令、忘恩负义之辈!而且从来就没有人为此质疑过! 汤恩伯被丑化被污蔑,背后自然显现的是蒋介石用人不善。这样的指责自然大有市场,历来为党史军史的编撰者所重视。 李宗仁晚年口述回忆录称:台儿庄战役,在孙连仲部损失惨重,急需救援时,他“严令汤恩伯军团迅速南下, 夹击敌军, 三令五申之后, 汤军团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以至李宗仁“训诫汤军团长说, 如再不听军令, 致误戎机, 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汤军团才全师南下。然此时台儿庄的守军已伤亡殆尽。” 李宗仁回忆录里的这段话,被很多著作特别是影视作品所引用,被视为正统和真实。在李宗仁的“指导”下,不仅仅中央军溃不成军,汤恩伯等众多血性将领被“胆小怕事”、“保存实力”、“见死不救”,等等。 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军功何以显著? 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任第20军团军团长,辖三个军,总兵力7.2万余人,装备精良。1938年3月中旬,蒋介石将第20军团划归第五战区,参战台儿庄。 李宗仁给汤恩伯部下的第一道命令是:“第4师先头之一部,应即开滕县附近增援。”第4师随即前往滕县救援,在路上与日军第63联队遭遇,激战于龙山、虎山一带。 3月21日,李宗仁再次命令第20军团“应集中主力于峄县东侧及枣庄西北方焦山头附近一带山地,于3月24日拂晓全线开始进攻,务先击破峄、枣之敌,向临城、沙沟两地附近侧击……”第20军团也遵令,参与峄县、枣庄等地反攻。 显然,汤恩伯部对李宗仁的命令并无抗拒。 汤恩伯之所以未能立即开往台儿庄支援孙连仲,乃是事出有因——汤若径直南下,势必将使所部陷入日军夹击,非独不能支援孙连仲,反将牵累整个战局。故汤恩伯采取迂回战术,消除临沂方向的危险后,才南下台儿庄。此即行政院所说,“汤军团长恩伯指挥主力军队,迂回枣峄等处,侧击敌军,获取胜利之基础。” 以上可知,李宗仁对汤恩伯的指责,属于无中生有。 同属桂系领袖之白崇禧,晚年在台湾接受中研院访谈,曾明确言及:“汤恩伯司令用兵适宜,当敌攻击台儿庄之际,迅速抽调进攻峄县而逞胶着状态之兵力,反包围台儿庄之敌人与孙连仲部相呼应,同时,并调关麟征、周碞二部击破敌人由临沂派来解围台儿庄之沂州支队,于任务完成后,仍回师台儿庄,此为其用兵灵活、合适之处。” 台儿庄战役被贴上桂系标签,李宗仁的作用其实有限。 台儿庄战役开始阶段的滕县保卫战,参战国军为第2集团军第122、124师,此为王铭章指挥的川军。到了临沂保卫战,国军方面为第40、59军,这是庞炳勋、张自忠率领的西北军。 在关键的台儿庄保卫战中,与日军血战的孙连仲所部第2集团军,也属西北军。孙连仲4月5日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说,“……连日激战, 结果第27 师仅余战斗员千余人, 第31师千余人, 第30师2千余人,独立第4旅2千余人。负伤官兵之未退出者, 誓与阵地偕亡, 杀声振天, 足寒敌胆……”战后统计,第2集团军伤亡2万余人,功勋卓著。 汤恩伯非但没有瞧不起这些“杂牌军”,反而主动与他们合作。如在滕县失守后,汤恩伯即命参谋官找到张自忠、庞炳勋,“双方确定了相互通信联络的具体办法,并决定由第二十军团兵站支援庞、张两军步机枪子弹40万发,以补充他们弹药的不足。” 汤恩伯与孙连仲的“里应外合”,更是制胜关键。正如历史学者韩信夫所言,“没有孙集团军在台儿庄坚持阵地战,便没有台儿庄的胜利;同样,没有汤军团在台儿庄侧背的运动战,也不可能有台儿庄的胜利。它们在台儿庄战役中一守一攻,相辅相成。” 李宗仁所属的桂军,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廖磊的第21集团军,奉命在津浦线南段一带坚守,防备、监视日军救援部队。在淮河北岸小胜日军的,是于学忠的51军,属东北军系统。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桂军固有其功劳,但远非主力。 战后论功行赏,孙连仲、汤恩伯、冯安邦等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其他参战将领,被授予四等宝鼎勋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等,被授勋者无一人出自桂军。
中国牛逼战争片之一
诚意,所以能在几毛钱一张门票的时代斩获2.7亿票房
现在看有多处情节是用很刻意的方式展现,好在感情是真挚的。当时国家是那样的困顿,还有不放一枪就弃城的让人失望的军队,大多国人还是在努力,现在有些青年碰见一点难,就以对国家失望的借口或出国或谩骂,还好意思以进步青年自居?
四星半;主力部队包夹的场面再多拍十分钟最好,不然略显头重脚轻;影片完成度非常高;没矮化蒋介石,没贬低日军,非常客观,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抗日电影
就想知道王铭章将军率部殉国,在得知援兵不济时,心中作何感想?孙连仲在面临部队拼光,孤立无援时,心里作何感想?这些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马革裹尸,可后方那些蝇营狗苟的小丑却忙着钻营,到底值不值
数度流泪,抗战真的不容易,虽然通过史料知道国军当年的英勇和壮烈,但观影过程中还是被震撼了。八十年代的片子放到现在依旧是抗战影视剧作品中的巅峰之作。现在有了技术,有了资金,为什么拍不出当年那么优秀的电影呢?老兵示范炸坦克的片段,儿时有些印象。
这是我看得第一部描写正面战场的电影,彻底改变了我的近代史观。
这么好的片还有人给打一星的,我看你被什么敦刻尔克之类的垃圾东西喂屎喂太多了
这部电影可以看成是几年后大决战模式的一种试验,但是更多的,这部电影还架起了两岸思想上沟通的桥梁。
但愿朝阳常照我土,勿忘烈士鲜血满地。
蒋委员长不惧日机仍然坚持讲话和最后的血肉长城都是经典镜头,尤其是前者,更是大陆电影首次让蒋以较正面形象出现。
台儿庄战役是整个徐州会战的一部分,也是被国内历史教材宣传的最多的抗战战斗。战役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桂系李宗仁指挥,中央军,桂系,川军,西北军都参加了战斗,可以说是“杂牌军”的胜利。电影罕见的正面描写了国民党将领,也相对客观的评价了国民党军队的功绩。虽然人物还是有一些脸谱化,对人物性格刻画较少,但是也算是为了宣传需要。战斗场景比较逼真,士兵和将军的精神状态的确像是那个时代的人。现在的电影就差远了,一个个的都干干净净,体格强壮,表情坚毅。川军王铭章师长殉国,地方派系部队不计损失,出工出力,才有了这次战役的成功。只是这种情景在后来的几年里变得比较少了,国民政府内部也没能真正团结起来抵御外侮。我们真正要记住的是那些死去的士兵与百姓,他们很多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最后,向曾经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他们致敬!
一寸山河一寸血,青天白日满地红
很好看啊,大量战争细节,非常克制的煽情,没有主旋律逼逼。觉得特别好。
这部电影拍的还意外的中立,委员长空袭时面不改色打嘴炮的正面形象也是蛮神奇的。国军浴血奋战打残了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和矶谷廉介的第十师团,这俩都是战斗力不亚于英苏的精锐师团,另外日本指挥官矶谷廉介的演员不是王司徒嘛………以前都没发现
这部电影和《大决战》一样是好片,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影厂拍摄的一系列的战争片中的经典。排第一的那个短评说:“上个世纪国内唯一拿得出手的战争片”,这是典型的带着立场看问题。
上个世纪国内唯一拿得出手的战争片。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此片能够客观正面描写国军将士浴血抗日的史诗!它用血与泪猛扇现代抗日神剧一耳光:战争不是儿戏!本片音乐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
日军作战记录:"敌人为第27师第80旅,检讨从昨日以来之战斗,不愧为蒋委员长所信任之部队,决死奋战,据壕死守,士兵全部均抵抗至最后。视其七十九个战壕,尸体垒垒,令人感叹。透过传译劝告投降,无一人接受。由此可见所谓尸山血海坚守至最后一兵一卒,并非日军所独有之事……“
《八佰》受阻的时候,重温意义不一般的《血战台儿庄》